近日,酉阳本土作家任明友的诗歌集《打工那些年》与冉霞的短篇小说集《桐花纷飞时》相继出版,引发关注。这两部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——都根植于作者深厚的生活经历。无独有偶,前阵子广为流传的农民工作文《我的母亲》,同样以真挚感人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农民工母亲的日常生活,进一步印证了一个创作真理:最动人的文字,往往从生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。
《我的母亲》一文没有使用华丽辞藻,只是平实刻画了一位农民工母亲的形象,却能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共鸣,正是因为它源自作者对母亲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切体会,而不是外在的文学想象。这种由内而外的视角,这种融入血液的记忆,是任何写作技巧都无法替代的。
与之相呼应的是任明友的《打工那些年》。这位曾南下广东务工的诗人,将流水线上的汗水和异乡的孤独全部淬炼成诗行。他的诗歌中既有底层人民的劳动体验,也有异乡游子的情感挣扎。这些诗句之所以能够引起众多打工者的共鸣,正是因为它们不是闭门造车的想象之物,而是从生活深处流淌出来的真实感受。
展开剩余53%冉霞的作品同样如此。乌江之畔的成长经历和吊脚楼里的生活记忆,成为她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。她在《桐花纷飞时》中描绘的乡村变迁和人情世故,无不带有生活本身的温度与质感。
古人常说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写作何尝不是如此?在文学创作领域,我们不时会看到一些脱离实际、闭门造车的作品。它们可能辞藻华丽、技巧娴熟,却因缺乏生活根基而难以引起读者共鸣。任明友和冉霞的作品提醒我们:文学的生命力在于与生活的深刻连接。打工岁月的艰辛,乡土生活的点滴,这些具体而微的经验构成了文学创作最丰富的矿藏。
当然,强调生活经历的重要性并非否定艺术加工的价值。恰恰相反,只有通过艺术的提炼和升华,生活经验才能转化为打动人心的文学作品。《我的母亲》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的真实性,还在于作者能够从日常琐事中提炼出感人的细节,能够将个人经历升华为群体记忆。
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,永远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,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。无论是打工者的漂泊与奋斗,还是农民工的坚韧与付出,这个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创作素材。期待更多写作者在丰富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创作灵感,写出接地气、有温度的文学作品。
作者/青锋融语
发布于:北京市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