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下午,我去幼儿园接儿子。老师说班里每个小朋友都唱了歌,只有他,不管大家怎么鼓掌就是低头不开口。看着儿子涨红着脸一副准备好受训的样子,我若无其事地让他跟老师告别牵他下楼。
到了僻静处,我蹲下身,看着他的眼睛,柔声说:“浩浩,今天妈妈有点生气,但不会骂你,不过你要告诉我为什么不唱,好吗?”“我怕他们笑我。”他慢吞吞地说。我把他以前的那些不寻常的举止尽量多地列出来问,他是否全都因为怕别人嘲笑,他点点头。“那你觉得谁才不会笑话你呢?”“你和冬冬他们。”他脸上的神情一下放松了。
牵着儿子沿人行道慢慢走,我的心情非常沉重,从怀孕起我就发誓,要让自己的孩子沐浴着阳光快快乐乐地成长。可现在,他的世界已经有了不易散去的阴云。晚上,跟丈夫讨论这事儿,可在我看来很严重的问题他却不以为然:“长大后就好了。”
我们各执己见,争到半夜也没说服对方,最后他说:“你拿主意吧,反正我成天忙,儿子一直都是你在管。”
从此,我把帮助儿子去除自卑心态,建立自信心作为首要任务。我反复告诉他事情做错了或者跟别人比输了没关系,只要过后分析什么地方没做好,以后尽量做好就行了。他只要有一点小成绩我就大加表扬。为了锻炼他自然随意地跟陌生人交流,我尽可能地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,包括让他自己出去买吃的。
展开剩余82%我相信凭着一个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,会把他塑造得开朗乐观、快乐自信、积极进取。我请教了好些经验丰富的老师,在书店找有关儿童心理学的书来看,算是下足了功夫。
可在日复一日琐碎繁杂的生活中,儿子要上小学了,依然不自信、内向、任性,有轻微的自闭。
双面浩浩浩浩断奶后,由奶奶带到3岁。奶奶对浩浩特别严厉,如果奶奶不让他看电视,他连遥控器都不敢摸,怕挨骂,养成了胆怯、孤僻的个性。我发现后,赶紧把他接回来。为了弥补他不在身边的遗憾,事事迁就他,给他买玩具,帮他收拾,他犯了错误,我只是轻描淡写地责备一下,当丈夫批评他时,维护他。
时间一长,儿子变成“双面人”,在爸爸面前,温顺听话,显得懂事明理。在我面前则蛮横易怒。我也知道他的毛病,等他安静下来再平心静气地跟他谈。每次他答应我要改正,可很快又“旧病”复发,让人无奈。
另外,我们也没能一直给儿子创造温馨和谐的环境。在儿子五到六岁这一阶段,我和丈夫的矛盾由育儿分歧扩展到夫妻情感,三天两头地吵。儿子很害怕,常常被吓哭。气头上的我往往会失去理性,告诉他爸爸坏。一次,我和丈夫打了架,他把我的手臂捏得青紫,我冲到缩在衣柜角落里流泪的儿子面前对他说:“看,这是你爸爸打的,你要永远记住。”他使劲点头。
那段时期,丈夫下班回家的时候,儿子从担心他教导自己转变成担心我们吵架,只要我们一说话他就紧张,生怕又要爆发战争。一个傍晚,丈夫靠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说:“怎么搞的,家里喷这么多空气清新剂,怪不舒服的。”我没听清,扭过头大声问:“你说什么?”儿子以为我要开始吵了,赶紧走过来不停摆手:“他没怪你,没怪你。”
看他微弯着腰,小脸上一副劝慰人的样子,我才意识到,自己把和丈夫间的恩怨搁进了儿子的世界。
我跟儿子谈心,告诉他虽然爸妈吵架了,但对他的爱没变,他皱着眉头说:“我讨厌爸爸,家里要是没有他就好了。”“爸爸对你严格是因为他很爱你。”我不能再因为自己的情感纠葛而让他误解父爱。“他才不爱我呢,我恨他。”儿子咬牙切齿。我绞尽脑汁地找各种例子向他表明父亲的爱,可他不以为然。我主动找丈夫沟通,商定在儿子面前统一口径,有分岐背着他讨论。
浩浩的第一个朋友儿子上小学了!
一个月后,他不知道同桌的名字,不清楚早上几点钟上课。老师都感觉到他的与众不同:课堂上玩开火车的游戏每次到他这儿就断链了;老师提问时抽到他总是不开口,老师发卷子或什么东西时漏了他,他从不主动去要,他为自己在班上被孤立的情形苦恼,并因此厌倦上学……我向老师详细讲了他以往的情况,老师很重视,表示会多关注他,帮他建立自信心。
有的孩子做作业很快,回家三两下就做完了,自由自在地玩儿,我儿子却快不起来,原因是他总也集中不了注意力,随时随地不是抬头盯别的地方就是玩笔、玩橡皮。我只好守着他,看他一走神就提醒,弄得我整晚没一丁点儿自己的时间。
后来,我认识了他班上一个孩子周鹏,在他们班是出了名的调皮,我看中他的开朗、外向。我告诉周鹏的妈妈,想让周鹏跟儿子多在一起玩儿,她欣然同意。周未,周鹏约儿子去体育场玩儿。第一次被邀约,儿子激动得不得了,不住地看钟,盼望着早点出门。整个下午,他们玩得尽兴,舍不得分开,又一起吃了晚饭才依依不舍地告别。周一放学回家,儿子说周鹏下课的时候来他座位上找他玩了,我笑着拍拍他的脸:“很好啊,你也可以去他座位上找他呀。”过了两天,他真主动找周鹏玩了。
按这方法,他在班上交了几个朋友,不再一个人顾影自怜。
一天晚上,儿子对我叹气:“我当不了班委,连个小组长也当不了。”“你也想为班上做点事,对吗?”我问他,心里暗笑:这小家伙原来也有官瘾。他说是。“陈老师对我说过你其实很不错的,进步也很大,能跟几个同学交往了,可是你要跟班上每个同学都说话才可能当班委或小组长呀。”他想想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。
过了几天,他问我:“我主动跟同桌说了好几次话,可她就是不理我,为什么呀?”我宽慰他:“可能是你原来不理人家,还掐过她的手,突然跟她说话,她还不适应吧,没关系,还要主动跟她说,多几次她会理你的。”
儿子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去接触更多的同学,尽管只是像小蜗牛似地不时伸头出来探探,一遇到障碍马上缩回去,可也算有进步了。
可怕的抽动症一年级下学期,儿子出现一种现象,走路时每走几步就停下来跺一下脚,身体抽一下,样子挺可笑,并且变得爱叫,无论是在做作业,看电视,或是吃饭,甚至连说话的中途也会停下来叫一声,注意力更加不集中了,还频繁地骂脏话,再禁止也没用。
丈夫一个同事的姐姐是学心理学的,我们去找她咨询,她说有一种病叫抽动症,我儿子应该只是初期阶段,父母耐心引导的话,完全可以把他拉回正轨。
我和丈夫觉得他大了,有了理解能力,可以正视一些现实,就告诉了他去医生那儿了解到的情况,并把刚听来的抽动症的一些严重病例转述给他听,着重强调他现在还没患这种病,只是像只在草地上玩耍的小兔子,正往有陷阱的方向蹦跳,爸妈带一下他就没事了。
他没被吓着,也挺重视,表示要配合爸妈去掉那些毛病。此后,只要他想跺脚什么的,我们就提醒他,当然,态度是和蔼的,绝不会责骂,如果在外面则悄声说,以免让别人听见,因为他爱面子。一段时间后,还真把他那些毛病消灭掉了,我们夫妻俩长舒一口气,儿子也有些自豪。丈夫把他抱起来甩了几下,语调夸张地说:“浩儿,你真了不起,要知道很多跟你一样的小孩子都没能这么轻松地就好了。”“你看,只要你用心做一件事就完全能把它做好,做得比别人好。”我抓住机会增强他的自信心。
还趁热打铁,找一些关于自闭症的资料让他读,不懂的逐一给他解释。
“怎么我身上这么多毛病呀,我是不是跟别人不一样?”他怀疑起自己来。“每个孩子从出生到你这么大,都有许多不懂的东西,也会有很多的毛病,家长就负责教育和帮助他们,这地球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。”我一字一句地说,生怕他听不清。
他点点头。
我欣喜地看到,儿子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任性,躲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为所欲为,开始正视自己的缺点,主动改变自己。作为父母,一路陪着他,给他爱和帮助,一起面对困难,路很长,但我们都不会退缩。
发布于:广东省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