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的高邮西河村,水光潋滟,绿意盎然。近日,南京财经大学蟹逅智水调研小队走进这片充满生机的乡村,实地探访当地特色螃蟹养殖产业,用镜头记录田园风光,用对话倾听发展故事,更结合专业知识为养殖产业出谋划策,深入了解并助力西河村在生态养殖与产业增收路上的探索与实践。
图为西河村渔塘 孟睿子供图
初至西河村:邂逅水乡养殖画卷
清晨的西河村,薄雾尚未完全散去,清澈的河塘倒映着岸边的垂柳与错落的民居,构成一幅宁静的水乡画卷。调研小队抵达村口后,立刻被眼前的景致吸引——连片的蟹塘整齐排列,塘边栈道蜿蜒其间,偶有白鹭掠过水面,激起一圈圈涟漪。队员们一边拿起相机定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,一边细致观察蟹塘布局:阳光下波光粼粼的蟹塘全景里藏着养殖规划的密码,栈道旁含苞待放的荷花旁能看出生态调节的巧思,村民划着小船穿梭塘间的劳作场景中藏着养殖习惯的细节,每一处观察都为后续的帮扶积累着第一手素材。
图为西河村渔塘 梁静雯供图
展开剩余64%对话村书记:共解螃蟹产业发展密码
稍作休整后,调研小队来到村委会,与村书记展开深入交流。谈及西河村的螃蟹养殖,李书记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:“我们西河村水系发达,水质优良,特别适合螃蟹生长。螃蟹养殖现在是村里的支柱产业,更是村民增收的‘金疙瘩’。”
在交流中,李书记详细介绍了养殖模式的转变,队员们则结合专业知识提出建议:“过去我们是粗放式养殖,产量不稳,品质也参差不齐。这几年,村里引进了‘稻蟹共生’生态养殖技术,螃蟹的粪便可以作为水稻的肥料,水稻又能净化水质,既提高了螃蟹的品质,又增加了稻米的收益,一举两得。”调研队员补充道:“这种生态模式还能进一步挖掘价值,比如可以打造‘稻蟹共生’科普体验区,结合乡村旅游提升附加值。”关于销售渠道,李书记提到现有成果后,队员们立刻分享市场观察:“除了传统的批发市场,我们这两年还搭上了电商的快车,通过直播带货、线上订单等方式,把西河村的螃蟹卖到了全国各地,价格比以前提高了不少,村民们的干劲更足了!”“我们考察发现,现在年轻人更认‘生态溯源’标签,后续可以帮村里建立养殖全过程记录体系,让消费者看得更明白。”
图为队员采访 吕思辰供图
探访蟹塘:携手践行养殖智慧
随后,在养殖户王大叔的带领下,调研小队沿着塘边栈道走进蟹塘核心区。王大叔有着二十多年的养蟹经验,他一边指引大家观察,一边诉说养殖中的困惑:“你看这水,清澈见底,我们每周都会检测水质,保证符合螃蟹生长的标准。塘里还种了水草,既能给螃蟹提供食物,又能为它们遮阴避寒。就是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判断水草生长的最佳状态。”队员们立刻拿出水质检测仪器现场监测,并结合资料给出建议:“水草颜色保持翠绿就说明状态好,如果发黄可能是肥力不够,我们可以帮你整理一份水草养护手册。”
在交流中,队员们不仅记录养殖情况,更现场提供解决方案:当前螃蟹长势良好,预计中秋前后即可上市,队员们建议提前对接冷链物流,确保运输新鲜度;今年蟹苗存活率比去年更好,大家商量着后续整理周边产区的蟹苗选择经验供村民参考;通过科学投喂玉米、小鱼等天然饲料,螃蟹的膏黄饱满度显著提高,队员们提出可以帮忙设计饲料搭配表,让投喂更精准。王大叔笑着说:“你们来得太及时了!不光看还帮我们想办法,现在养蟹心里更有底了,日子越过越有盼头。”
此次高邮西河村之行,调研小队不仅见证了水乡的生态之美,更以实地考察为纽带,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帮扶力量,陪伴螃蟹养殖产业从“经验养殖”向“科学养殖”稳步迈进。西河村以蟹为媒,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,而调研小队的到来,正为这幅乡村振兴画卷添上更鲜活的色彩。
发布于:江苏省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